
圖片來源:博客來
書名:遇見未知的自己
作者:張德芬
[發現這本書]
某日,姪女請我帶她到金石堂買東西,
在店外就放在一些特價書,姪女指著這本說:「我們家有這一本」,
喔!是我會想看的書,而且我們家有她的二本書,
一本是「遇見未知的自己」另一本是「心想事成的自己」。
先拿起「遇見未知的自己」來看………..
作者在序文中寫到
「書中以一位都會白領階級的女性為主角,經由我們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種種事件,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,轉向我們的內在世界,進而發現我們大多數的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,更糟的是,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!所以,難怪我們無法獲得我們想要的人生!」
「為什麼我不快樂?」「為什麼我不能擁有我想要的生活?」書中帶著你一步步從理性科學的角度看到大多數人困惑的成因,且從身心靈三個方面去探討、研究主宰著我們人生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,又如何地在操控我們的身心。
整本書就是一位老者與白領階級女主角的對話,讀起來很快、很輕鬆,因為有些事是你我都會遇到的,不過有時需要停一下,反思咀嚼內容,這也是作者的建議。老者就是心靈導師的角色,經由女主角所經歷的事件,讓我們了解到事件的發生與自己的關係;我們要如何去破除被制約的思考模式、去尋找答案,以逹到書中所說的真我-愛、喜悅、和平
● 被制約的思考模式
例如,男生從小被教育應該要勇敢、獨立,這就像是一個催眠。
我們人天生就會有一定的性格傾向,如外向、內向、悲觀、樂觀等。
而我們後天的環境,如家庭、學校、社會、朋友等等,都會幫助我們在童年時定好一些遊戲規則,讓我們創造了種種的價值觀和信念,長大以後我們會循著這種思考模式,卻不會想要去反思它。
整本書就以這圖為中心,真我不變,一開始圈上的文字都未出現,慢慢地隨著故事先帶出身體、情緒、思想、身分認同,而上方的連結、臣服、定靜、覺察則是破解到達真我的方法。
1.身體-連結
2.情緒-臣服
3.思想-檢視
4.身分認同-覺察
一開始看到這圖,我有點驚訝,因為我在想論文時也有畫像這樣的圖,如靶一般,我也是寫在中心,我認為那一圈圈圍著「我」的是外在的物質與欲望,它影嚮著「我」,並且把「我」推擠到只有一個小點,小到「我」快無法被察覺,甚至是要消失了。
因為「我」被外圍的東西所浸透了,所以要找「我」必須經由外圍撥開所以阻礙才能往裏面走,也才會找到真正的自己。
[我是誰‧我不是誰]
書中寫到,我們要認清一個事實,因為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,而盲目地去攀附、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!
從否定法思考,我是誰呢?「你不是你的工作,你不是你的表現,你不是你的成功,也不是你的失敗。這些外在的東西,絲毫動搖不到你那個內在的真我,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!」
[擔心是最差的禮物-不如給他祝福吧!]
「為我們的親人擔心,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加害行為!」
為什麼呢?書中提到「對最親近的人,更要注意溝通的方式和方法。如果是為了自己,而且還自以為有權利管對方,認為我們可以介入他人的領域、促使別人改變,這種做法不但白費力氣,而且還會造成兩人關係的緊張」
我們可以把自己知道的、認為對的、正確的東西與他們分享,但是背後不要設定一個預期的結果。
因為擔心是一個負面的能量,你其實只是把負面能量加諸在別人身上,所以擔心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加害行為。我們可以提醒,但本意必須是出於關心,一種愛的表達,如果是出於恐懼的擔心,那只會把它投射在別人身上,只是增加對方過多的壓力罷了。
多餘的擔心就是最差的禮物,不如給他祝福吧!
這篇讓我想到,曾經有次心裏受到嚴重的傷害,雖然表面上聽到對方那麼說,我卻表現出笑笑地驚訝、不可思議的神情 (因為我不想破壞我們之間的關係,但心裡卻是在哭泣)。而對方也說是為了怕我…….所以告訴我這件事,但那件事居然是半年多前的事,我們每天都在一起,他居然都沒有跟我提起,或許他認為那是他的私事,他不想提。但為何又告訴我呢?現在想想,雖然他覺得他是好意,我也是那麼覺得,因為我把他當作是我的學習對象(這當中當然有一些原因)。但我錯了,到他離開我,我才發現,原來一直以為我認定他是我的學習對象,所以我都是看他的優點而沒有看他的缺點,因為我的心裡排除了他的缺點,所以只看到優點。
這讓我覺得,一般人覺得好的就是好的嗎?好人就是好人嗎?壞人就是壞人嗎?原來有時看起來是好的,卻是一種傷害,我們沒有真正了解到事情的真象到底是什麼!以為「看到」的就是真實。
[潛意識中的人生模式]
書中提到,我們在尋求「真我」的過程中,我們先要努力地把潛意識的部分盡量帶到意識層面,這樣我們離真我也會愈來愈近。
「有一個父親,抛棄了老婆和三個兒子,安全棄他們於不顧。老大長大以後,成為一個很好、很負責任的父親,因為他潛意識的信念是:我不可以像我父親一樣傷害家人。老二終身未娶,因為他潛意識的信念是:我不信任婚姻,因為我可能也會會父親一樣。老三卻做出和父親一樣的事,因為他潛意識的信念是:我會和我父親一樣。」
性格傾向×外在環境×各種教育×生活事件×前世業力(如果你信的話)=人生模式
我們要警覺到自己潛意識裡的東西,理解它並且去除不好的。
書中老人會安排女主角去見某個人,去理解每個階段的功課。在潛意識的人生模式中,這段是用一個麵店老闆娘的故事…….
「老闆娘以前的老公是個天天喝酒,且喝了酒就會打老婆與小孩的人。老闆娘當時想帶著孩子離開又沒有謀生能力,到有一天遇到了老人(書中的心靈導師),老人幫她看見原來老闆娘誤把親密關係的模式(老闆娘的父親也是一位酗酒且會打人的爸爸),都想成必須和她爸爸那樣的模式一樣,以為她生命中的男人和她的關係就是那樣,所以她才會無意識地找到和她爸爸一樣的老公。而且,她小時候就很想救她爸爸,但卻無能為力,所以長大後就會找一個和他一樣的男人去拯救!」
聽起來很熟悉吧,想一想,在我們周圍真是有這樣的事發生。
要如何破除、改變這樣的人生模式呢?
老人要老闆娘寫下一段話,每天要念、要寫─「我看見我在尋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,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,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。」被虐待那句可以換成自己現在的不好感受。
看到這裡我在心中寫著「我看見我在尋求被遺棄的痛苦感受,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,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。」
老人並要老闆娘寛恕她那酒鬼老公,因為每個人來這個世界都有不同的功課要學,她的前夫只是來幫助她,並給她功課而已。
「看見它、接納它,然後放下對它的需要。」
[情緒的療癒‧臣服]
受苦有兩種,一種是無知的、無明的受苦,就是任隨潛意識的操控而受苦,同時在抱怨、抗怨、抗拒那個痛苦。這樣的受苦不能讓你成長。
另外一種受苦是有覺知的受苦,當你感覺到撕裂般的痛楚、好像要爆炸似的憤怒,你不逃避、不抱怨,你全然地去經歷它。讓這個壓抑、隱藏多年的能量爆發出來,用不批判、不抗拒的態度,在全然的愛和接納中去經歷它。這樣的受苦,是你走出人生模式、成長茁壯的契機。
所以,我們的怒氣、痛苦與悲傷,必須經由覺知去感受而不是逃避,但要面對一切則必須學習「臣服」。
事實就是最大,因為已發生的事情是不能改變的。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,就是抗拒事實。
臣服的好處就是,當你接納了當下,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,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,你才發現原來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。而且,正因為你把能量充分關注於眼前的事物上,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更好的解決之道,幫助你脫離眼前的困境,或是你不喜歡的情境。
的確,我們常常腦中所想的不是過去就是未來,很少是對當下的關注。
[親愛的,外面沒有別人-轉念作業]
在前一篇中,老人介紹書中主角到了一個靈修中心,靈修中心的老師要學生們檢視思想,「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挑剔很多東西,吃的、穿的、用的、還有自己的親人、朋友……可是我們卻從來不挑剔自己腦袋裡面的思想。它說什麼我們就相信什麼。」誰曾經想過自己的思想可能會「欺騙」我們呢?
如果從小被灌輸「你必須要能幹」這個理想,那麼你不能幹的地方,你能力有所欠缺的地方,一定會被你否定和壓抑。不被允許的那些特質,就被我們壓抑在潛意識裡面。但它們是一種能量,不會因為你不承認它的存在就消失了。
我們被灌輸很多的「應該」,父母希望你聰明、能幹、勇敢、獨立、聽話…….,所以我們會發展出策略,如拚命工作、過度運動、不停地讀書、學習或是不願意面對自己而有許多的上癮症,如刷卡購物、酗酒、大吃大喝….等。
在前一篇中,我們為了逃避自己與問題而發展出策略,還有一種策略則是「投射」。
什麼是投射呢?書中比喻,當我從小就被教導應該是一個聰明的人,我也自認為我很聰明,所以我壓抑、否認了自己不聰明的地方。於是,我看到不聰明的人的時候,他提醒了我內在不想面對的部分,所以我特別討厭不聰明的人,對他們沒有耐心。
「同樣的,當你對某一類的人或是他們的行為,特別有意見、特別看不順眼的時候,就是一種自我的投射行為,也是一種逃避策略。」
「親愛的,外面沒有別人,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。」
而在這一章中,老師出了一個作業,題目是「批評你周遭的人」。
老師請主角分享這個作業,主角說著對先生的不滿與憤怒,不喜歡先生的一些缺點。然後,老師就是反問的方式問,這是真的嗎?
之後又請主角把剛才對先生的批評句子反轉過來,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。然後又請主角把原先對先生的批評句子,主角改成自己。
原來我們對別人指控的同時,真的是有三根指頭是對著自己的!
[走出負面思想的困擾]
又回到這個圖,它幫助我們從身體、情緒、思想等各個層面去清除我們與真我之間的障礙。
「我們要隨時關照自己的思想,並且檢驗它們的真實性,沒有任何的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。痛苦是來自於你對事情的解釋。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,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。」
A(事件)→B(信念、想法)→C(結果)
[什麼讓我感到喜悅?]
第一個層面的臣服,就是接受事實,而第二毎層面的臣服就是不要與它抗爭。
「凡是你抗拒的,都會持續。」
[身分認同的探索]
書中所說的身分認同,好像跟我的理解不同,我以為認同不是好的嗎?認同自己的國家與民族,認同自己的工作…….。
這裡所說的身分認同,是指學校教育、家庭教育,沒有告訴成長中的孩子們,他們真正是誰,也沒有教他們如何從內在汲取自己的力量,而不是靠外在的認同與肯定。誤以為跟得上流行,新款手機、名牌就是自我認同的標竿。
我們常以外在事物去認同自己:我有一間房子,我有一部高級的車子,我有一位美麗的妻子、聰明的孩子……..等。
當我們愈向外抓取時,我們就離中心「真我」愈遠。
要突破各種的身分認同,我們必須要建立覺察的能力。
首先「看見」是第一步,先要看到你自己認同於某樣東西,也許你沒辦法立刻放下。但是如果你能徹底瞭解到你認同的那些東西,其實不是你,也不是屬於你的,你就有可能從這個外境追逐的噩夢中醒來。
以上,大概是我有在書中做記號的地方,當然書中會講的更詳細,我們要如何去探索內在,書中提到瑜珈與打坐冥想….等。
閱讀這本書,讓我思考了很多我之前的矛盾與盲點,破除了我的一些想法。
人最難看到的就是自己,我們必須由別人眼中看到自己,但別人所看到的、所理解的也並不一定是真正的你。我一直覺得,不應該在只有見過一次面時,就用肯定的想法去認定一個人,那會失去你對別人的理解,同時也讓自己失去對對方了解的機會。
這本書有一篇提到-心想事成的秘密,這在作者另一本書「心想事成的自己」有更詳細的方法。但這本書,一開始真是看不下去,可能是故事不是很吸引人,但是還好在想放棄時就進入了主題,吸引著我看下去。整本書也是一個故事,由裏面的情結帶出如何心想事成,這個跟有一本書《秘密》有點像,只是我看過《秘密》但卻沒什麼感覺,有點覺得它是在傳教。而「心想事成的自己」則是更清楚的說明如何心想事成,而其背後的秘密也有其秘密,我們要如何去破解它,學習它,了解事實的真象。
圖片來源:博客來
我認為,在現在這個追求名利、外在的氛圍裏,很多人都失去了真我,我們被外在的花花世界所迷惑了,便利商店促銷思樂冰買一送一就去買,根本沒想到平常也沒在吃,那為什麼會去想買呢?到底那是賺到還是失去?盲目的追求,因為人性已被看透而被利用著。
到底「我」剩下什麼?去掉包裹住自己的外衣(工作、地位、化粧、服飾.....),是否就找到真正的自己?
在讀這本書時我想得很多,想到曾經被批評的想要.........,那也讓我學到一件事,不要任意的去批評別人,畢竟你不是對方,每個的人格也因為個人成長環境不同的關係,所以在某個人格一定會有所缺陷。我想,我是不夠有自信,否則在當別人嚴厲地批評我時,我應該要有所回應才對,而不會被傷害地那麼的深。
為什麼有的人做讓人討厭的事,別人會說,「他的個性就是這樣~」那就是可被接受的?就原諒了對方。因為即使他被批評,他有自信且無所謂地反駁回去。而像我這種沒自信的人,就必須接受別人的批判嗎?只因為我不會像對方一樣地會反駁別人,只因為我在乎別人的批評?我接受了,所以你們就必須再傷害我嗎?
A(事件)→B(信念、想法)→C(結果)
書中的這個公式,一個事件會因為不同想法而影嚮到其結果。但我覺得,一個事件,如果牽涉到對象,最好不要單方面的去猜別人的想法,直接去問對方的真正想法比較直接吧!如果自己真的在意的話。但對方不理人時怎麼辦呢?嗯~那我的想像力就會大躍進了,呵呵~
還是要有個解決才是,就像書中所說的,即然事情已經發生了,我們要學習臣服。唯有看見、接納、放下,我們才不會被外在力量所制約,才會離真我愈近,也才會擁有愛、喜悅、和平。但是,寫起來容易,要真的執行就有點難。